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影院灯光亮起时,《双水村里枣花香》的余韵仍在心头萦绕。这部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的影片,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和鲜活的人物群像,将精准扶贫这一宏大命题解构为充满烟火气的生命故事。导演并未刻意渲染脱贫攻坚的史诗感,而是选择在红枣林与窑洞间流淌出人性的温度,让政策叙事与土地深情交织成诗。
成泰燊饰演的第一书记刘波令人印象深刻。他并非传统主旋律影片中高大全的干部形象,裤脚沾着泥点、鬓角染着风霜的扮相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面对村民的质疑时,他眼中闪烁的倔强与无奈,将基层扶贫干部的坚韧与困顿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劝说懒汉二狗那场戏,演员用颤抖的声线和攥紧的拳头,把政策执行中的无力感与必须前行的使命感推向高潮。
影片的叙事智慧体现在对多重人物线的精妙编织。村长王虎这个角色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塑造,他在宗族利益与集体发展间的摇摆,在妻子病榻前流露的脆弱,构成了中国乡村干部特有的复杂性。而留守儿童小枣花与老党员的隔代互动,则通过一筐红枣的传递,完成了精神传承的隐喻。这些散落的人物碎片最终汇聚成乡村振兴的集体肖像。
最动人的莫过于影片对“脱贫”内涵的深层叩问。当镜头掠过修葺一新的村道与绽放的枣花,观众意识到真正的扶贫不仅是物质丰裕,更是唤醒生命内在的力量。懒汉二狗从墙根晒太阳到主动学习电商的转变,残疾青年平平重拾生活勇气的过程,都在证明精神文明的重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种“攻心式”扶贫的理念表达,使影片超越了一般行业剧的浅层讴歌。
作为一部聚焦政策的影片,《双水村里枣花香》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艺术克制。陕北民谣与腰鼓声的适时介入,不仅烘托地域风情,更暗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调适。当最后一片枣花瓣飘落镜头,观众忽然读懂:所谓乡村振兴,不过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枝头找到绽放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