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坐在影院里,银幕上流动的微信聊天框与点赞图标竟让我产生几分恍惚。这部名为《我的朋友圈》的电影,与其说是在讲述故事,倒像是掀开了当代人数字生活的一角帷幕。导演余洋用喜剧的糖衣包裹着尖锐的社会观察,让每个笑点都成为刺向现实的温柔匕首。
主角李诚失忆二十年后重返社会的状态令人捧腹又心酸。当他举着过时的大哥大在网红公司手足无措时,小沈龙将那种与时代脱节的荒诞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但笑声未落时,某个瞬间又会让人想起自己在电梯里偷瞄手机屏幕的日常——我们何尝不是被困在信息洪流中的现代版李诚?那些被夸张化的网红培训课程和客户要求,细想之下竟是身边屡见不鲜的真实写照。
影片叙事如同朋友圈本身般碎片化,却意外拼凑出完整的情感图谱。当深夜加班的白领对着直播镜头强颜欢笑,当中年老板执意要打造“高端人设”却闹出乌龙,这些桥段引发的不只是笑声,更是对社交焦虑的集体共鸣。最妙的是那对父子通过点赞达成和解的结局,看似俗套却精准戳中现代人的情感表达困境——我们习惯用表情包代替拥抱,用滤镜修饰真心。
走出影院时,手机屏幕亮起特别提醒: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刚更新了九宫格旅行照。此刻突然理解创作者深藏的野心,这部电影哪里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分明是给每个低头族递上了一面魔镜。当片尾字幕滚动时,后排传来女孩带着哭腔的轻笑,这大概就是黑色幽默最动人的模样——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支离破碎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