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玛缇·迪欧普执导的《达荷美》以诗意镜头重述殖民伤痕,这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用26件文物回归的脉络,编织出后殖民时代的身份叩问。导演摒弃传统纪录片访谈模式,让青铜器与象牙雕在合成器音轨中低语,丰语对白如远古回声穿透法语叙事框架,将掠夺史转化为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招魂仪式。
影片开篇便以冷峻档案揭开伤痛:1894年法军仅用85名士兵便征服达荷美王国,将阿波美皇宫珍宝劫掠至巴黎人类学博物馆。当这些文物在2021年重返贝宁时,镜头却未停留于狂欢式迎接,转而聚焦大学课堂的激烈辩论——年轻学子质问“记忆缺失”的民族如何通过物质重建精神图腾,被归还的祭器在玻璃展柜里继续沉默,恰似殖民锁链的隐形延续。这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影像语言,使历史反思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直指文化认同的深层困境。
导演大胆采用虚实交织手法,空灵画面与电子音效构建超现实场域。当镜头掠过巴黎荣军院穹顶下陈列的非洲战利品,画外音突然插入当代贝宁妇女吟诵的祖先祷词,时空折叠产生的张力令人战栗。最震撼处莫过于夜幕下文物归国途中,月光洒在封存木箱的符咒纹路,仿佛看见奴隶贸易的镣铐正化作守护图腾,见证着文明暴力与救赎的永恒角力。
作为塞内加尔裔导演,玛缇·迪欧普巧妙规避了西方视角下的救赎叙事。她让科托努港口接收文物的工作人员坦言“不知如何供奉这些归来的神明”,也让法国策展人承认博物馆穹顶仍回荡着殖民者的枪声。这种多声部对话构成的复调结构,最终指向所有后殖民国家共同面临的命题:当被掠夺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究竟是缝合创伤的良药,还是揭开伤疤的新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