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银幕上浑浊的浪涛裹挟着锈迹斑斑的船体摇晃时,《血巷》用一种近乎粗粝的质感将观众拽入1950年代的东亚水域。约翰·韦恩饰演的汤姆·华尔德船长从中共监狱逃出时踉跄的步伐,与劳伦·白考尔扮演的美国医生凯西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沾满硝烟的冒险者,后者是带着消毒水气味的闯入者,两种特质在逼仄的船舱里碰撞出微妙的化学反应。导演威廉·A·韦尔曼显然深谙传统冒险片的叙事节奏,让老旧汽船如同漂浮的舞台,将政治立场、求生欲望与人道关怀压缩成随时可能爆裂的罐头。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被舷窗切割的画面:甲板上蜷缩着逃离家园的村民,暗舱里藏着发报机的残骸,而始终悬浮在天际线的阴云总在暗示风暴将至。保罗·菲克斯饰演的国民党特务老曹尤其值得玩味,他蜷缩在煤堆后的特写镜头里,瞳孔中倒映着两岸灯塔明灭的光,这个被历史巨轮碾碎的小人物,最终成了船上人质博弈的牺牲品。当锅炉房传来金属疲劳的呻吟声,观众能清晰感受到木板缝隙间渗出的恐惧与希望。
不过这部作品终究属于旧时代的类型片范式,某些段落刻意的政治宣传痕迹削弱了故事厚度。比如村民集体高唱民谣的场景明显服务于意识形态表达,反而冲淡了逃亡本身的紧张感。但必须承认,韦恩在驾驶台前怒目圆睁的表演极具感染力,他青筋暴起的手掌紧攥舵轮时,仿佛能把铁锈味的历史拧出汁液。结尾处船只终于驶入香港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海,那些留在甲板上的血污与弹孔却像未干的墨迹,提醒我们所谓自由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