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孟鹤堂与周九良在山东卫视春晚舞台上表演相声《抬杠》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曲艺的现代表达,更是一场关于“争论边界”的幽默解构。孟鹤堂以标志性的夸张肢体语言和快语速输出密集笑点,周九良则用冷面捧哏的反差感稳住节奏,两人配合默契,将日常拌嘴升华为艺术化的喜剧冲突。这种表演既延续了相声“逗哏与捧哏”的经典范式,又通过角色互换、方言调侃等设计注入新意,让人在笑声中反思:抬杠的本质是情绪对抗还是观点碰撞?
相较于影视题材中“抬杠”常引发的悲剧性后果——如《黑白道》中因固执己见导致信任崩塌的角色关系——综艺舞台显然更擅长用荒诞手法消解严肃议题。节目中没有真正的敌意,只有对沟通方式的戏谑模仿。例如孟鹤堂模仿市井争执时故意拉高声调,周九良则以慢半拍的回应制造信息差,这种表演策略既突显了矛盾张力,又避免了真实伤害。观众在意识到所有争论都服务于喜剧效果后,反而更能体会语言艺术的智慧:真正的交流不在于压倒对方,而在于找到共情支点。
从叙事结构看,作品采用“层层递进”的套路:先以生活化场景建立共鸣,再通过极端假设放大矛盾,最终用温情反转完成价值引导。比如当两人模拟网络骂战时,弹幕式的语言攻击被具象化为绕口令比赛,既讽刺了非理性争论的荒谬,又保留了相声的韵律美。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平衡了娱乐性与教育意义,让说教感消融在包袱声中。
值得一提的是,《抬杠》的成功还依赖于演员对节奏的精准把控。孟鹤堂在激烈对峙时突然插入一段《探晴雯》的太平歌词,周九良则用吉他伴奏打破第四面墙,这些跨界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听觉层次,更隐喻着“破圈对话”的可能性。当传统曲艺主动拥抱当代社交语境,那些关于抬杠的古老智慧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或许最好的争论,从来都是笑着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