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第六季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延续了前五季“围桌漫谈”的核心形式,以窦文涛的主持为核心,搭配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话题讨论。这一季在内容深度与表达方式上既有坚守也有突破,整体观感如同老友品茶,于松弛中见真章。
从叙事结构来看,节目依旧保持“轻主题、重碰撞”的特色。每期围绕一个社会议题或文化现象展开,如首期聚焦人艺话剧的传承与发展,邀请冯远征等艺术家分享幕后故事。这种无剧本的即兴交流模式,让观点自然流淌于对话间,避免了说教感。嘉宾组合的多样性也为讨论注入活力:邓亚萍从体育竞技谈到人生起伏,郝景芳以科幻视角解读现实困境,呼兰则用脱口秀式的幽默消解严肃议题,多元视角交织成一张密集的思想网。
角色表现方面,窦文涛的控场能力愈发炉火纯青。他总能以一句俏皮话化解冷场,又在话题偏离时悄然拉回主线,看似随意的插科打诨实则暗藏引导智慧。新加入的学者型嘉宾如曹则贤、张双南,为节目增添了学术厚度,而濮存昕、马未都等文化名人的回归,则延续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谈话魅力。
不过,这一季也面临争议。有观众指出,部分选题过于小众,削弱了大众共鸣。但若纵向对比同类节目,《圆桌派》始终在坚持“慢节奏”的文化输出,拒绝被流量绑架。就像节目中反复提及的“仪式感”,既是对观影文化的探讨,亦是其自身制作理念的投射——在快餐式内容泛滥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为一场两小时的深度对话保留舞台。
总体而言,第六季或许少了些锋芒毕露的锐气,却多了沉淀后的从容。它不刻意追求金句轰炸,而是通过绵密的对话纹理,让观众自行捕捉思想闪光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