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这部纪录片以“假新闻”为棱镜,折射出历史长河中信息操控的永恒命题。影片开篇便打破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通过伊恩·希斯洛普极具思辨性的旁白,将观众带入一个由谎言编织的时空迷宫。导演没有采用说教式的史料堆砌,而是以戏剧化的场景重现——比如19世纪报刊编辑室内外焦头烂额的记者与唯利是图的出版商,或是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后台闪烁的算法代码——构建出真假交织的视觉张力。
片中角色表演呈现出纪录片罕见的“间离感”。当历史学家在仿旧书页背景前剖析政治宣传技巧时,镜头突然切到街头随机采访的路人,他们脱口而出的现代版“阴谋论”与档案影像形成荒诞呼应。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让观众始终处于清醒的观察者与沉浸的体验者双重身份之间。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冷战时期文化输出的案例,东德酸黄瓜工厂主为维持生产而伪造产品畅销全球的报道,演员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出荒诞现实下的个体挣扎。
叙事结构上,影片摒弃了时间轴平铺直叙,转而采用主题蒙太奇。从18世纪小册子造谣者被处决的黑白动画,跳转至当代网红在直播间贩卖虚假人设,剪辑节奏如鼓点般敲击着观众的认知惯性。那些被刻意做旧的印刷字体、闪烁的电子屏幕蓝光,以及始终徘徊在画面边缘的阴影,共同构筑起信息污染无处不在的隐喻空间。
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影片对“真实”概念的解构。当看到纳粹宣传部档案里精确到分钟的舆论操控流程,再对比当下大数据精准推送的定制化谎言,技术迭代并未改变人性弱点的本质。结尾处长达三分钟的静默长镜头——从报社排版车间的铅字逐渐虚化为网络服务器矩阵——恰似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诘问:我们究竟是在破除迷雾,还是在制造更精巧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