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看完《童使》,内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与寒意填满。这部由清水崇执导的日本恐怖电影,延续了他擅长利用日常场景营造惊悚氛围的风格,却又在主题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影片以郊区小镇接连发生的离奇死亡事件为引,揭开了一个关于儿童怨灵与成人世界冲突的黑暗故事。
泷泽秀明饰演的“童使”无疑是全片的核心亮点。他塑造的神秘男子既带有邪魅气质,又透着某种悲怆的宿命感。当他吹响笛子操控孩童亡灵时,那种介于现实与超自然之间的诡异气场令人不寒而栗。有冈大贵饰演的记者骏也则展现了普通人面对恐惧时的挣扎,他从一个理性调查者逐渐陷入绝望的过程,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传递得淋漓尽致。门胁麦饰演的女友尚美虽戏份不多,但她在幼稚园场景中流露的不安与无助,成为推动主角行动的关键情感支点。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线性推进与碎片化闪回交织的方式。开头用连续死亡事件制造悬念,随后通过记者视角逐步拼凑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并未将“童使”的身世直接铺陈,而是散落于对话、环境细节中——例如那些失踪孩童的共同遭遇,以及大人对孩童隐秘的漠视与伤害。这种非线性处理虽然初看略显凌乱,却恰好呼应了“谣言”与“真相”的模糊界限。
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影片对“儿童复仇”这一主题的尖锐刻画。当那些被虐待、被忽视的孩子化作怨灵反噬成人时,恐怖表象下暗藏着对社会伦理的拷问。死去的大人并非死于超自然力量,而是死于自己种下的恶果:控制欲、冷漠或暴力。这种设定让影片超越了普通鬼片的感官刺激,转而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与人性阴暗面的反思。
不过,影片结尾稍显仓促,部分情节逻辑未能完全自洽,但整体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强烈作者印记的恐怖作品。它用孩童的纯真与怨毒形成极致反差,将日式恐怖推向了更具社会批判性的维度。走出影院后,那些从阴影中钻出的孩童亡灵形象,或许将在观者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