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最强大脑第九季》作为一档延续多年的科学竞技综艺,始终试图在“智商天花板”的标签下寻找新的突破口,但第九季的表现却呈现出矛盾的质感——既有智力挑战的硬核魅力,也在叙事节奏与人性呈现上暴露了综N代的疲态。
从核心内容看,本季延续了“挑战极限”的核心理念,选手们在记忆、空间、逻辑等领域的比拼依旧令人惊叹。例如陕西队早期凭借策略灵活性崭露头角,展现了团队协作与个人能力的巧妙结合;而十二强确定的关键赛段中,部分选手的逆风翻盘也让观众感受到智力竞技的不确定性魅力。然而,节目在环节设计上的争议同样明显:部分期数因缺乏高潮迭起的对决而显得平淡,甚至出现选手交白卷的尴尬场面,镜头扫过嘉宾红眼眶的瞬间,难免让观众对竞赛的专业性产生质疑。
角色表现方面,选手的“人性光环”成为双刃剑。一方面,12岁天才少年与国际选手的对抗曾引发共情,其胜负背后的文化差异与成长故事为理性竞技注入了情感温度;另一方面,过度渲染戏剧冲突的做法也遭到反噬——老观众更怀念早期“纯粹找天才”的模式,认为如今刻意设计的淘汰赛削弱了智力竞技的本真。这种割裂感在蔡洋洋等选手的故事线中尤为明显:当她在荧幕里红了眼眶时,观众的情绪也被撕裂为两部分,既感动于个体的努力,又困惑于节目组的叙事导向。
叙事结构上,本季试图通过中外PK、团队博弈等多元形式丰富层次,但实际执行却显失衡。前期铺垫的“脑王争霸”后期逐渐乏力,关键赛段的规则变动频繁,甚至被网友批评为“为制造悬念而牺牲公平性”。不过,节目中偶尔闪现的高光时刻仍具说服力:比如某场数字谜题的秒解背后,是选手数年如一日的训练积累,这种不掺水分的“最强”,才是节目最初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
总体而言,《最强大脑第九季》仍在探索科学综艺的边界,它或许不再拥有巅峰时期9分的辉煌,但那些聚焦于人类智识极限的瞬间,依然证明着这类节目的独特价值。当镜头从戏剧化的剪辑转向选手解题时微微颤抖的手,观众终究会明白:真正的“最强”,从来不需要靠剧本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