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最强大脑第七季》开播至今,始终在“脑力竞技”与“真人秀综艺”的定位间摇摆,这种割裂感成为这一季最鲜明的标签。观众最初被“寻找脑王之王”的口号吸引,期待看到顶尖选手如利刃出鞘般的实力对决,但实际呈现却更像一场被复杂赛制裹挟的生存游戏。压力机制贯穿始终,黄牌连坐、战队博弈等规则设计虽试图制造戏剧冲突,却让部分实力选手因偶然失误提前退场,反将“最强大脑”异化为“最强抗压能力”的比拼。
选手表现呈现出两极分化。娄云皓等新生代选手凭借快速应变能力脱颖而出,他们在“魔方矩阵”“时空谜题”中的高光时刻,依然能点燃观众对智力美学的惊叹。然而节目组对道具和题目设计的敷衍肉眼可见——色彩方块旋转拼图等重复题型泛滥,数字华容道这类简单项目竟成决定战局的关键,所谓“脑力巅峰”逐渐沦为廉价手游的综艺化复刻。更令人遗憾的是剪辑逻辑的混乱,本该展现思维缜密性的解题过程被碎片式快剪替代,为制造悬念刻意删减关键步骤,导致观众既感受不到竞技的严谨性,也难以获得解谜的参与感。
嘉宾阵容的失衡同样削弱了节目深度。学术嘉宾如攸教授频繁强调“弹性大脑”理论,却与选手实际表现产生矛盾;明星观察员的存在更像是综艺套路的延伸,插科打诨的调侃取代了专业解读,使得科学评审沦为背景板。当魏教授时代的理性光辉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人设化的点评模式——几位教授如同相声搭档般一唱一和,反而消解了竞技场应有的庄重氛围。
这档曾以“智识崇拜”破圈的现象级综艺,如今正陷入自我革新的迷途。它试图用真人秀的外壳包裹硬核脑力竞技,却在过度娱乐化中丢失了核心竞争力。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本质:少些剧本痕迹明显的“绝处逢生”戏码,多给纯粹智慧闪耀的时刻;与其强加并不真诚的“温情时刻”,不如让观众从选手眼中灼灼的求知欲里,找回最初仰望星空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