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兽的轰鸣声撕裂凤凰城的夜空,动画电影《恶兽》用一种近乎莽撞的姿态,将观众拽入了一场充满技术野心与叙事矛盾的末日冒险。这部以“首部AI全程参与创作”为标签的作品,在虚幻引擎的加持下,既展现了国产动画工业的突破性尝试,也暴露了技术先行者难以回避的叙事困境。
影片的核心冲突围绕东方巨兽武罗的复苏展开。赛车手张小蚤从莽撞到成熟的转变,本应是驱动观众情感的关键线索,但AI辅助创作的剧本却让这条成长线显得浮于表面。当他带领小队第一次直面武罗时,人物动机的模糊性便已初现端倪——观众尚未理解角色为何而战,战斗场景的炫技式渲染已接管了画面。这种“重场面轻内核”的倾向,在最终决战时达到顶峰:张小蚤对武罗的逆袭被设计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觉醒却仅通过几句台词仓促带过,使得本该热血沸腾的胜利时刻,反而因情感铺垫的缺失而显得空洞。
不过,技术层面的革新确实为影片筑起了一道质量防线。虚幻引擎构建的赛博朋克都市与巨兽肌理的质感,达到了国产动画的新高度。尤其是武罗破城而出的段落,鳞片在霓虹灯光下的折射效果、建筑坍塌时的粒子特效,甚至怪物血液飞溅的物理轨迹,都展现出算法渲染的细腻度。更值得玩味的是,AI参与创作的痕迹在静态画面中几乎隐匿——当镜头聚焦于张小蚤紧握方向盘的特写时,布料褶皱的自然垂坠、皮肤纹理的细微起伏,都在证明技术并非只是噱头。
然而,技术的华丽外衣终究未能包裹住叙事的羸弱。影片多次试图通过“英雄集结”“跨物种对抗”等元素拓宽世界观,却因剧本逻辑的断裂而功亏一篑。例如武器专家赖道张的突然加入,既缺乏足够的情节铺垫,也未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具象化呈现,导致关键转折沦为生硬的剧情工具。而片尾那段被诟病的“突兀表白”,更是将AI编剧的短板暴露无遗:当人类创作者依赖数据模板拼接情感高潮时,那些本应直击人心的细节,往往会变成机械的程式化表达。
总体而言,《恶兽》像一柄双刃剑:它用前沿技术照亮了国产动画的可能性,却也因叙事根基的不稳而显露出踉跄的姿态。当观众为飙车戏的流畅分镜鼓掌时,或许也会遗憾于那些未被雕琢的角色灵魂。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讲述了多么动人的故事,而在于它以争议性的姿态提出了一个行业命题——当AI开始介入创作,人类该如何守护那些无法被算法模拟的情感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