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宝贝有戏·天籁童声》这档综艺宛如喧嚣夏日里的一缕清风,以孩童纯粹的歌声为笔,勾勒出一幅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治愈画卷。节目打破传统竞技类音综的激烈对抗模式,将镜头对准13位6至14岁少年的音乐蜕变之旅,通过四次主题公演与毕业音乐剧的叙事脉络,让观众在童声天籁中触摸到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
王凯与冯提莫两位音乐导师的角色设计颇具深意。他们既非刻板的技艺传授者,也非单纯的舞台监督者,而是以生活陪伴者的身份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节目中既有导师深夜为学员缝制演出服的温情瞬间,也有排练时严格打磨每个音符的专业态度,这种“刚柔并济”的互动模式,让音乐教育回归人文关怀的本质。尤其是少年组与少儿组的分班机制,巧妙呈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质——低龄组的稚气未脱与高龄组的初显锋芒形成对照,使观众既能被天真烂漫的《虫儿飞》合唱触动,又能沉醉于音乐剧选段的完整叙事张力。
节目最动人的力量源自对“记录”本质的坚守。当镜头聚焦孩子们候场时的忐忑眼神、宿舍里分享零食的嬉闹,乃至排练受伤后的互相鼓励,这些未经设计的片段反而构筑起最具说服力的成长图谱。某期少年组学员在演唱《追光者》时突然破音,却坚持完成表演的场景,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高光时刻”——没有刻意营造的逆袭剧本,只有真实挫折中绽放的勇气之花。而毕业大秀上融合民族唱腔与现代编曲的原创作品,则将文化传承的宏大命题化作可感知的艺术实践,让孩子们在探索音乐多样性的过程中,自然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一档聚焦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节目,《宝贝有戏·天籁童声》成功跳出了“才艺展示”的窠臼。它用音乐作为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学员们不仅掌握着跨音域演唱技巧,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倾听与包容,在舞台表达中培养自信与担当。当最后一幕全体学员合唱《最好的未来》时,那些曾被质疑“过于理想化”的教育理念,此刻都化作童声交织的星辰,照亮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少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