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此理~茑重繁华如梦故事》以江户时代出版商人茑屋重三郎的传奇人生为轴心,在历史与艺术的交织中展开一幅充满争议与张力的时代画卷。作为NHK大河剧,它既承载着传统叙事的厚重感,又试图以突破性的创作手法重塑观众对历史剧的认知,而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与局限。
横滨流星饰演的茑重堪称全剧灵魂。他摒弃了传统历史人物塑造中脸谱化的“伟光正”形象,而是以细腻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刻画出角色的多面性——面对艺术家时的慧眼识珠,身处商战中的果决精明,以及在时代洪流里挣扎求存的脆弱感。尤其在发掘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等艺术家的场景中,演员通过眼神的转变传递出茑重对艺术的敏锐直觉与商人的算计,这种复杂性让角色脱离了历史剧常见的扁平化窠臼。但首集关东地区收视率仅12.6%,创大河剧历史新低的数据也从侧面印证,这种创新演绎虽赢得部分观众认可,却未能完全打破传统受众的接受壁垒。
该剧的叙事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网状叙事”特征:以茑屋重三郎的出版事业为中心,辐射出艺术家群体、市井百姓与幕府势力的多重纠葛。剧中并未采用线性时间轴推进剧情,而是通过闪回、平行蒙太奇等手法,将江户时代的文化繁荣与底层困境并置呈现。例如第三集中,一边是茑重策划的艺术出版物引发文人雅士追捧,另一边则穿插着贫民窟女性为生计卖身的镜头,这种对比强烈的叙事方式强化了时代矛盾,却也因节奏跳跃招致两极评价。有观众认为这种碎片化处理削弱了历史剧应有的沉浸感,亦有人赞赏其对“繁华如梦”主题的精准诠释。
最引人瞩目的是作品对裸露镜头的处理。不同于以往历史剧中的猎奇展示,这些画面被赋予了明确的社会批判功能——通过底层女性身体的展露,直指江户时代艺文产业繁荣背后的剥削本质。尽管这种创作手法在日本影评界引发关于“艺术表达边界”的激烈讨论,但从视觉冲击力而言,确实成功打破了观众对古装剧的审美惯性,让“岂有此理”的剧名多了一层现实叩问的意味。
总体而言,这部作品或许难以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大河剧,但它对历史题材的创新探索,以及对人性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挖掘,已然在日剧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