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雪中灰
正片

雪中灰

灰影地带 / 灰色的阴影之间 / Ashes in the Snow

影片信息

正片
  • 片名:雪中灰
  • 状态:二战时期的凄美故事
  • 主演:蓓尔·波利/彼得·弗兰森/索菲·库克森/乔纳·豪尔-金/詹姆斯·卡沙莫/
  • 导演:玛瑞斯·马克威修斯/
  • 年份:2018
  • 地区:立陶宛
  • 类型:历史/剧情/
  • 时长:内详
  • 上映:未知
  • 语言:英语
  • 更新:2025-08-27 02:33
  • 简介:《雪中灰》讲述了一个16岁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在二战期间波罗的海地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下与家人失散的凄美故事。莉娜是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她冒着生命危险,用她的艺术秘密地给她被监禁的父亲发信息,让他知道她还活着。在漫长而痛苦的冬季旅程中,正是莉娜的画作和人类精神的力量让她和其他幸存者活了下来。
  •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

  •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立即播放 豆瓣资源

选择来源

  • 豆瓣资源
  • TX
7.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7.236次评分
7.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7.236次评分
给影片打分《雪中灰》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我也要给影片打分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播放列表

 当前资源来源豆瓣资源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
 倒序

剧情简介

《雪中灰》讲述了一个16岁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在二战期间波罗的海地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下与家人失散的凄美故事。莉娜是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她冒着生命危险,用她的艺术秘密地给她被监禁的父亲发信息,让他知道她还活着。在漫长而痛苦的冬季旅程中,正是莉娜的画作和人类精神的力量让她和其他幸存者活了下来。

独家影评

《雪中灰》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战争阴影下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将一段被西方历史教科书淡化的苏联古拉格体系创伤记忆,通过少女丽娜·维尔卡斯的视角重新呈现于银幕。影片开场便以极寒之地的漫天风雪为叙事基调——立陶宛知识分子家庭在深夜被红军粗暴拖离居所,火车运输场景中拥挤如沙丁鱼罐头的囚徒、结冰车窗上模糊的指痕,这些视觉符号精准复现了斯大林时期大清洗运动的历史肌理。导演玛瑞斯·马克威修斯并未刻意渲染政治控诉,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人性微光:蓓尔·波利饰演的丽娜在西伯利亚集中营用炭笔记录父亲身影的瞬间,冻伤手指与画纸摩擦的沙沙声,竟比任何台词更具穿透力。当其他同龄演员在温室中描绘青春时,这位16岁少女却要在零下40度的生死场中守护艺术灵魂,其表演中持续颤抖的眼睑与克制泪光,完美诠释了何为“脆弱的勇气”。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双线交织的精巧设计。现实线以灰蓝色调为主,展现集中营内丽娜与难友建造冰屋、争夺口粮的生存挣扎;回忆线则透过画作暖黄色彩,回溯立陶宛庄园里的诗歌朗诵与钢琴旋律。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抗不仅是视觉隐喻,更暗合角色内心对文明火种的坚守。当丽娜被迫为看守绘制宣传画时,颜料滴落冰面的特写镜头,恰似意识形态机器对纯粹艺术的暴力篡改。索菲·库克森饰演的英国战地记者作为第三视角闯入者,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封闭性,其笔记本中逐渐累积的证词与丽娜的画作形成互文,共同构建出历史真相的拼图。

相较于同类题材的《索尔之子》或《波斯语课》,《雪中灰》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女性在极权体系中的特殊境遇。乔纳·豪尔-金扮演的叛逃士兵带来的毛皮围巾,彼得·弗兰森饰演的父亲在矿坑劳动时哼唱的民谣,这些细节构成了抵御人性异化的缓冲带。尤其震撼的是处决场景中突然响起的肖邦夜曲——枪响与琴键的交织,让暴行与美育的碰撞达到戏剧张力巅峰。尽管结尾处自由曙光的处理稍显理想化,但那些雪地里未被掩埋的脚印,终究在白色荒原上刻下了存在主义的证明。

为你推荐

 换一换

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