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观看1998年上映的香港动作片《杀手之王》,如同翻开一本浸染着时代特色的类型小说,拳脚生风处既有港产动作片的凌厉底色,又藏着主创对历史与个体命运的微妙观照。这部由董玮执导、李连杰与曾志伟搭档的作品,以“复仇基金”为引子,串起一个关于贪婪、正义与传承的黑色荒诞故事,在商业类型片的框架里,意外碰撞出耐人寻味的层次感。
李连杰饰演的大陆打工仔小富,是影片最具烟火气的存在。他怀揣着回老家盖房的朴素愿望,被曾志伟饰演的油滑经理人鳄佬利用,卷入杀手世界的漩涡。这种“草根打手+市侩骗子”的组合,天然带着喜剧张力——曾志伟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将鳄佬的贪财与狡黠演得活灵活现,而李连杰则收敛起功夫皇帝的锋芒,把小富的憨直与坚韧藏在略显笨拙的动作里。两人在寻找“炽天使”过程中的互动,既有互坑互骗的滑稽,又有逐渐滋生的默契,成为影片最鲜活的情感线索。
任达华饰演的“炽天使”陈Sir,则为故事注入了沉甸甸的宿命感。这位香港警察指挥官白天是维护秩序的执法者,夜晚化身审判罪恶的复仇使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在他身上交织成复杂的纹路。当他与小富最终联手对抗日本暴徒时,某种超越利益的传承悄然完成——从独行侠到合作者,从个人复仇到守护正义,“炽天使”的名号不再是冰冷的标签,而是承载着信念的重量。
影片的叙事结构看似遵循传统商业片的线性逻辑,却在细节处暗藏巧思。开篇老人全家被日本财阀杀害的悲剧,与后半段现代都市杀手争夺一亿基金的闹剧形成奇妙对照,历史的创伤与当下的贪婪在光影中重叠,让原本纯粹的动作戏多了层隐喻色彩。尤其是科技元素与传统追杀线的融合,既构建出立体的杀手世界,也暗示着香港电影工业在世纪末的转型尝试——试图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寻找更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作为李连杰赴好莱坞前的最后一部港产时装动作片,《杀手之王》自带黄金时代末期的怀旧滤镜。那些干净利落的武打设计、充满市井气息的台词,以及不经意间流露的家国情怀,都让它在酣畅淋漓的感官刺激之外,多了一份值得回味的温度。当片尾小富接过“炽天使”的衣钵,或许不仅是角色的成长,更是对港片精神的一种延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正义的追求与对小人物的悲悯,始终是动作类型片最动人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