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青谷子》以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次大学考试为背景,将知青教师方格与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农村学生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这部剧最动人的,是它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温暖与知识的分量——当瓦房学校因师资匮乏面临解散时,插队知青方格的到来成为转折点。她面对的不仅是一群基础薄弱、甚至试图搅黄班级以求进城上学的顽皮学生,还有家长的压力、混混的骚扰,以及代课位置被觊觎的暗流。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师生间从对抗到理解的过程,被刻画得真实而充满张力。
孙耀琦饰演的方格老师令人印象深刻。她既演出了知青特有的坚韧与理想主义,又保留了年轻女性的柔软与敏锐。面对学生大楼的故意刁难,她没有退缩,反而从最差的学生抓起;当乌日娜因帮助同学遭非议时,她又以智慧化解偏见。张一山饰演的焦大楼则是另一个亮点,他将少年人的莽撞与 hidden 的责任感演绎得层次分明——从最初为达目的搅乱课堂,到后来主动保护方老师免受混混骚扰,角色的成长弧光自然流畅。两人的对手戏充满化学反应,无论是课堂上的针锋相对,还是深夜谈心时的亦师亦友,都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情感。
剧中叙事结构采用典型的多线并进:主线是方老师带领学生备考大学的逆袭之路,副线则交织着农村家庭的矛盾、青年男女的朦胧情愫,以及时代变革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比如二牤子与肖妮的情感纠葛,既展现了北方农村的婚恋观,又暗喻了新旧思想的碰撞;而家长会上的冲突、县城中学的名额争夺,则深刻反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迫切性。这些线索在“高考”这一核心事件上汇聚,形成强大的戏剧合力。
最值得称道的是剧集对主题的深化——它没有停留在“寒门学子苦读逆袭”的表层,而是通过方格老师的教育理念,传递出“知识即自由”的哲思。当大楼终于明白学习不是为了逃离农村,而是为了掌握人生选择权时,镜头扫过窗外金黄的麦田与教室里沙沙书写的铅笔声,这种视觉与精神的双重意象,精准诠释了“青谷子”的象征意义:就像未成熟的谷物需要阳光雨露,迷茫的青春同样需要知识的滋养。整部剧在历史质感与现实温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更添一份对教育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