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我第一次打开《中国潮音》时,带着对当下音乐综艺的惯性失望——毕竟太多节目沉迷于流量噱头与剧本冲突,却忘了音符本身的力量。但这档节目像一记清脆的锣鼓点,瞬间打破了预设的偏见。它没有繁复的赛制包装,也没有刻意制造的导师互撕,开场便是五位乐府令抛出主题,让音乐人自由组队、选曲、编曲。这种看似简单的“放手”,反而成了最大胆的尝试:把舞台还给音乐,让旋律自己说话。
舞台上的表演者,每一位都带着匠人般的虔诚。当荣颖的长笛声响起,仿佛能看到巴洛克教堂的穹顶与姑苏竹林的雾气交织升腾;乐玲珑的颤音琴碰撞毛不易的低吟,一首《送别》竟被拆解成水墨画般的层次,哀而不伤的留白让人想起李叔同笔下的长亭古道。更惊喜的是那些打破边界的融合:张尕怂的西北花儿混搭《月亮代表我的心》,泥土味的唱腔裹着都市情话;大张伟与裁缝铺的《登高》里,杜甫的沉郁顿挫被电子音浪冲刷出新的诗意褶皱。这些音乐人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用声音编织一场文化考古,让沉睡的诗词、失传的乐器、方言的韵律重新呼吸。
作为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耳朵被尊重了”。没有刺耳的修音滤镜,张靓颖能空耳捕捉选手揉弦的三种速度;薛之谦的《火星人来过》与鬼卞的《文明坠落》拼接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暗黑美学竟生出奇妙的共振。而张亚东说的那句“实验永不终结”突然有了实感——原来国潮不是符号堆砌,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里野蛮生长。
如今回想这个舞台,记住的不是热搜话题,而是某个深夜突然循环播放的《云端咏叹》。或许这就是《中国潮音》的魔力:它不急于定义“潮”,却在每个音符的裂缝里,让我们看见文化基因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