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灯光亮起,马嘉祺站在《歌手2025》的舞台中央,一曲《雪落下的声音》从他清亮的声线中缓缓流淌而出时,观众席间不约而同爆发出热烈掌声。这份认可既是对新生代歌手的鼓励,也暗含着市场对“流量”与“实力”平衡的复杂期待。作为芒果台王牌音综的焦点人物,马嘉祺在纯享版片段中展现的不仅是音乐表演,更是一场关于偶像工业与艺术价值的深度对话。
初登舞台的马嘉祺带着养成系偶像特有的青涩感,选曲《雪落下的声音》被他演绎得细腻婉转,真假音转换如风拂柳梢,耳帝评价其“超出预期”恰如其分。然而当聚光灯转向技术层面,科学发声支撑下的声线虽稳定闭合,却因缺乏棱角而显得温吞——这种学院派唱将在直播无修音环境下保持稳健的优势,恰恰暴露了流行演唱中情感穿透力的短板。节目组似乎有意通过沉浸式光影设计强化视觉符号,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重新审视“偶像”身份。
争议在第三期达到顶点,林志炫教科书级的《秋意浓》意外败给这位后辈,舆论场瞬间分裂成两个阵营:支持者盛赞少年无畏的青春能量,质疑者则痛斥评审机制背离专业初心。这场风波犹如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公众对音综价值导向的激烈辩论。当马嘉祺与单依纯被刻意编排的互动镜头反复渲染时,节目早已超越单纯竞演范畴,演变成观察当代娱乐生态的鲜活样本。
制作团队显然深谙话题营销之道,从范玮琪破音到陈楚生高音劈叉,每个戏剧性节点都精准踩在热搜节奏上。相较之下,马嘉祺的成长弧光反而成为最隐秘的叙事线索——他在编曲层次上的渐进突破,逐渐摆脱初期依赖音色美感的阶段,开始尝试更具颗粒感的情绪表达。这种蜕变或许正是节目隐藏的创作野心:在碎片化传播时代,用完整音乐人格的构建过程,叩问速食文化背后的艺术沉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