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坐在屏幕前看完第一届“信仰的力量”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演讲比赛决赛,胸口一直暖暖的。这场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湖南广播电视台和芒果TV承办的比赛,不只是竞技舞台,更像一场精神洗礼。10位从500余名基层广电青年中杀出重围的选手,带着泥土气息的讲述,把抽象的信仰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故事。
云南玉龙县融媒体中心的叶鑫捧走一等奖时,弹幕刷满了“破防”。这个纳西族姑娘站在台上,手里攥着沾泥的红心洋芋,讲起跟拍七年的彝族村寨——从扶贫干部教老乡种洋芋,到如今山路上架起5G基站,孩子们举着手机直播卖土货。她的声音在说到“记者笔尖流淌的不是墨水,是土地长出的金穗”时微微发颤,镜头扫过台下,不少评委悄悄抹眼角。这种真实细节比任何技巧都戳人,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看见信仰如何扎根在田间地头。
比赛叙事结构暗藏巧思。初赛复赛层层筛选的500人海选池,最终10强清一色来自一线:有记录敦煌壁画修复全过程的纪录片导演,也有在疫情期间扛着设备穿越火神山医院的编导。他们轮番登台时,背景屏同步播放工作原片——那些被烈日晒脱皮的脸、通宵剪辑布满血丝的眼睛,成了最硬核的视觉注脚。当新疆主播说起在边境哨所采访时,战士用雪水煮泡面还坚持每天升旗的故事,现场快门声突然密集起来,这些瞬间让“高质量发展”“初心使命”不再只是标语,而是滚烫的人生切片。
最动人的是选手们收放自如的表达。湖北选手讲到防汛报道时模仿老记者教他的“三秒法则”——开机后必须静默三秒再开口,否则嘈杂环境会盖过生命呼救声。这种专业细节的穿插,比空洞口号更有说服力。而湖南妹子还原抗洪现场被洪水冲垮的摄像机视角时,突然切换方言哽咽道:“机器坏了可以修,但乡亲们的求助眼神不能漏掉”,即兴的情绪迸发让整个演播厅呼吸都停滞了两秒。
灯光暗下时,想起叶鑫获奖感言里那句“我们不是时代的旁观者,是书写者”。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决赛,终究让人看清:当青年把个人命运锚定在土地与人民之间,信仰自然会生长出撼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