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曾少年之小时候》像一封泛黄的旧信,拆开时满是青春的褶皱与温度。这部剧没有刻意渲染怀旧的滤镜,而是用细碎的日常将观众拽回1997年的北京胡同——青砖灰瓦间飘着邻居家的饭香,自行车铃铛声混着港乐磁带的旋律,谢乔和秦川的成长故事就藏在这些市井烟火里。
张籽沐饰演的谢乔让人眼前一亮。她将少女的敏感与倔强揉进生活化的表演中:暗恋时的局促不安、考试失利后的故作坚强,甚至偷看录像带时那种带着罪恶感的兴奋,都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青春期的毛边。张开泰塑造的秦川则是另一种鲜活,仗义又莽撞的少年气在他身上流动,尤其是香港回归夜举着自制火炬奔跑的那场戏,笨拙的浪漫直击人心。配角群像同样出彩,神出鬼没的辛原哥总在热闹中突然冒头,像极了我们记忆里某个神秘的童年符号。
叙事结构上,剧集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将校园风云与家庭琐事编织成紧密的网。课堂上的纸条传递、录像厅里的港片闪回、胡同口的追逐打闹,每个场景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最妙的是对邻里关系的刻画:王莹母亲送来的饺子总要配上自家酿的醋,秦川父亲下岗时的沉默被邻居们不动声色地化解,这些细节堆叠出难得的温情底色。
导演显然深谙成长题材的精髓——真正的戏剧冲突从不来自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藏在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谢乔发现好友日记本里的秘密时颤抖的手指,秦川为保护家人硬扛混混时泛红的眼眶,都在无声叩问着关于陪伴与失去的命题。当镜头扫过逐渐消失的胡同拆迁现场,忽然明白所谓长大,就是看着熟悉的世界一寸寸崩塌再亲手重建的过程。
作为《曾少年》系列的前传,这部剧成功架起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回避时代变迁带来的阵痛,但更动人的是那份始终未变的赤诚:就像谢乔最终骑着旧自行车冲出巷子时扬起的衣角,既有对旧时光的不舍,也藏着对未来的无畏。这种细腻的情感共振,或许正是让观众在8.4分口碑成绩单上写下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