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走出影院,内心仍被《我经过风暴》的沉重气息萦绕。这部聚焦家庭暴力的影片,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将一个高知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与觉醒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佟丽娅饰演的徐敏,一改往日光鲜亮丽的形象,用克制而精准的表演,将家暴受害者的复杂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她不是传统意义上逆来顺受的弱者,而是带着知识分子的骄傲与自尊,却在日复一日的精神控制与肢体暴力中逐渐崩塌。当她蜷缩在角落,眼神里交织着恐惧与不甘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几乎穿透银幕。
导演秦海燕并未刻意渲染戏剧化的冲突,而是通过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堆砌出婚姻的窒息感。丈夫陈均以爱为名的占有欲,从监控行踪到经济封锁,从言语羞辱到情绪勒索,层层递进的控制手段揭示了家暴的本质并非单纯的暴力,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权力压迫。影片尤其令人揪心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象化呈现:徐敏多次试图逃离,却因社会偏见、亲子羁绊乃至自我怀疑而反复陷入泥潭,这种现实的循环感让观影过程如鲠在喉。
叙事结构上,影片摒弃了线性高潮的套路,转而采用纪录片式的冷静视角。法庭辩论、心理咨询等场景的粗粝质感,反而强化了题材的严肃性。但过于密集的苦难堆砌也带来了争议——当施暴者的忏悔与受害者的崩溃被并置时,是否暗含对暴力逻辑的妥协?这种艺术处理虽引发讨论,却也恰恰印证了现实反家暴困境的复杂。
作为国内首部直面家暴议题的电影,《我经过风暴》的价值远超视听语言的评判范畴。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职场性别歧视、执法模糊地带、代际创伤传递等多重社会病灶。当片尾字幕浮现真实案件数据时,那些沉默的数字突然有了重量。或许这部电影未能成为商业爆款,但它撕开的伤口需要被看见,正如风暴过后,重建的勇气才真正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