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傻钱》以2021年游戏驿站轧空事件为蓝本,将镜头对准散户与华尔街的资本博弈,既重现了这场“草根逆袭”的金融狂潮,也暴露出美式商业片在叙事深度与现实反思上的局限。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互联网时代投资生态的鲜活刻画——散户通过社交媒体集结,用meme文化对抗传统金融霸权,这种“蚂蚁咬死大象”的戏剧性,被导演处理得充满热血与荒诞感。保罗·达诺饰演的“咆哮小猫”凯斯·吉尔,将一个从财务分析师转型为网红股民的角色演绎得层次分明:他既有孤注一掷的偏执,又带着小人物突然掌握话语权的局促,社交媒体直播时的颤抖声线和听证会上坚定的眼神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全片最具张力的人物。
多线叙事是影片的亮点也是槽点。导演试图通过散户、做空机构、媒体等多重视角拼凑事件全貌,但碎片化剪辑与抖音热曲式的配乐,反而让情绪高潮显得刻意而疲软。比如加布·普洛特金代表的华尔街精英,被简化为脸谱化的贪婪符号;而散户联盟的内部矛盾仅停留在“是否继续持有股票”的表面冲突,未能深挖人性在利益诱惑下的复杂裂变。相较《社交网络》对天才创业者的冷峻剖析,或《奥本海默》对历史事件的哲学叩问,《傻钱》更像一杯美式快餐:热闹的摇滚乐、快速切换的交易画面、五分钟一次的危机反转,刺激着观众的肾上腺素,却缺乏余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暗藏反讽——当散户们欢呼胜利时,并购案暗示着更大的资本巨鳄正在形成。这种“屠龙者终成恶龙”的隐喻,本可深化主题,却被大团圆式的结局稀释。或许正如亲身经历者的吐槽:“电影拍得还没现实精彩”,当真实事件本身已足够跌宕起伏,艺术加工更需要穿透表象,直刺资本游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