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奇葩说》第五季在观众的褒贬不一中走到了终点,这档曾经以“国内第一网综”之名掀起辩论热潮的节目,如今在豆瓣评分上经历了从第一季9.1分到第五季7.1分的滑落。作为一档标榜“传递多元观点”的综艺节目,它在这一季展现出了强烈的转型意图——从注重逻辑与话术的辩论场,转向更具娱乐性和真人秀色彩的舞台。这种转变让一些老观众感到失落,认为节目丢失了原本的深度;但也有人看到它在适应市场变化中的创新尝试。
这一季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赛制的调整。节目引入了“24小时台前幕后全记录”的真人秀机制,试图通过后台视角拉近选手与观众的距离。这种设计的初衷或许是希望展现辩手更真实的一面,然而实际效果却见仁见智。有观众批评这种改变让节目显得更加混乱,甚至直指其沦为“撕逼脱口秀”;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让《奇葩说》保留了一丝粗粝的生命力。
辩题的选择也反映出节目的转变。从职场潜规则、家庭关系到个人情感选择,这些话题虽然贴近生活,但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有些辩手为了赢得比赛而刻意制造戏剧性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变得浮于表面。例如关于“混得好要不要参加同学会”的辩论中,薛兆丰教授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时间成本”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但这样的理性光芒在整季节目中显得弥足珍贵。
选手表现同样是争议焦点。老将如臧鸿飞、欧阳超等人依旧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前者带着摇滚灵魂结巴着前行,后者在激昂与平静间切换自如。他们的辩论或许不够完美,却总能在某个瞬间触动人心。新人方面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些选手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夸张表现,反而忽略了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回顾整季节目,最让人感慨的不是某个精彩绝伦的论点,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人性微光。比如秦教授主动退出改赛制保护年轻队员时的善意谎言,或是臧鸿飞谈及父子关系时流露出的愧疚与和解愿望。这些真实情感的闪现,让观众意识到这档节目仍在努力平衡娱乐与思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