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镜头缓缓扫过粤北韶关的浈江水面,一艘斑驳的小船随波起伏,老邹佝偻着背撒网的动作重复了千百遍,却在某次收网时突然停顿——这个被青年导演梁荣用手持DV捕捉到的瞬间,恰似《渔夫》这部纪录片给观众的精神触击:在看似凝固的日常里,暗涌着足以颠覆生命的漩涡。
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的纯纪录片,它摒弃了所有戏剧化加工,以近乎残忍的真实记录着现代文明与传统生存方式的碰撞。那个住在船上的渔民老邹,吃饭、洗澡、打渔的循环本如江水般平静,直到记者的话筒伸进他的世界。外界关注带来的改变像投入静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自给自足”的理想主义冲刷得摇摇欲坠,这种叙事张力在克制的剪辑中愈发尖锐。
导演梁荣耗时一年的跟拍展现出惊人的耐心,他让镜头成为沉默的第三双眼睛。当城市天际线在背景中逐渐蚕食自然岸线,老邹依旧固执地修补着渔网,这种空间上的对抗无需解说便完成了对社会变迁的隐喻。那些被观众诟病的单调场景,实则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视觉牢笼——有限的画面恰恰反衬出命运的不可逃遁。
最令人战栗的是影片对“观看”本身的解构。当我们凝视老邹在船头抽烟的背影,究竟是在观察一个边缘人的生存样本,还是在见证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渴望?答案随着江雾升腾消散。那些抱怨画面缺乏变化的声音,或许尚未理解这种粗粝质感正是对消费主义审美的反叛,就像片中被打破的市场秩序,本质上都是规训与野性的较量。
放映现场有观众质疑导演的立场是否过于隐晦,但老邹面对摄像机时的松弛状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真实?当他对着镜头憨笑露出豁牙,我们突然发现所谓“社会性死亡”的恐惧,在这个靠江风就能抚平皱纹的生命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这或许就是影像的力量——它不提供答案,只是把问题刻进每个观影者的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