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银幕被虚实交织的光影填满时,《AR物语》用一种近乎冒险的勇气,将科幻惊悚的外壳与人性探讨的内核熔铸成独特的观影体验。这部由绍兴本土团队打造的作品,从开篇便带着冷峻的科技感——肖茵饰演的角色穿梭于增强现实构建的数字迷宫,每一次触碰虚拟界面都像是在撕扯现实的遮羞布。敖犬演绎的技术狂人则如同双面镜,既反射出人类对科技的痴迷,也暴露出藏在代码深处的贪婪与恐惧。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其沉浸式的叙事手法。导演并未单纯依赖视觉奇观,而是让镜头语言成为解构主题的钥匙:当主角在虚实交错的街巷追逐真相时,晃动的长镜头与突然定格的特写交替出现,观众被迫与角色共同陷入认知困境。这种叙事策略在澳门国际电影节获得认可并非偶然,它精准地复刻了现代人面对信息洪流时的迷茫状态——我们以为自己看见的是真实,却不知每个像素背后都可能藏着改写命运的密码。
表演层面,两位主演的突破堪称惊艳。肖茵彻底摆脱了过往甜美形象的桎梏,将一个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科技侦探演绎得层次分明:她面对虚拟世界诱惑时颤抖的瞳孔,与直面人性黑暗面时攥紧的拳头,构成了角色最鲜活的注脚。敖犬则贡献了职业生涯最具张力的演出,他塑造的反派不是简单的技术疯子,而是被数据异化的悲剧载体,那句“你们才是程序里最真实的漏洞”的台词,配合他嘴角抽搐的微表情,足以让观众脊背发凉。
尽管影片在某些段落略显拖沓,但整体完成度仍值得肯定。它没有沉溺于炫技式的特效堆砌,而是用类型片的外壳包裹着哲学思辨的核心。当终场字幕升起时,那些关于科技伦理的叩问仍在视网膜上灼烧——或许这才是优秀科幻作品应有的模样:不仅展现未来的可能,更要照见当下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