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灯光渐暗,银幕上浮现出潍坊的街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扑面而来。作为一部聚焦非遗文化的纪录片,《潍遗灯火阑珊处》没有采用传统纪录片那种刻板的科普方式,而是通过九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故事,将风筝、木版年画、斫琴等九项非遗技艺娓娓道来。导演李斌用诗意的镜头语言打破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让观众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
刘琳的讲述堪称本片的灵魂。她并非单纯地解说,而是以一个探寻者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中,时而用普通话客观描述,时而切换到山东方言,那种骨子里的乡音让非遗文化的情感脉络更加鲜活。特别是在讲述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的故事时,她的声音里带着克制的哽咽,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背后的艰辛与执着。这种双语言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加深了观众对地域文化特质的理解。
影片的结构设计颇为巧妙,九个故事如同九盏灯笼,照亮了潍坊非遗的不同侧面。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关于古琴制作的那一章。导演没有直接展示工艺流程,而是通过一位年轻学徒的视角,呈现他在老师傅指导下从浮躁到沉淀的心路历程。当镜头缓缓扫过满是木屑的工作台,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半成品的古琴上,那一刻不需要任何台词,匠人精神已然跃然于银幕。
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观影过程中我数次泪目。那些熟悉的街道、相似的口音,还有从小看到大的风筝和年画,都在提醒着我与这片土地的文化联结。特别是当镜头掠过白浪河时,童年记忆中父亲带我放风筝的场景突然清晰起来,这种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重叠,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