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这部影片从片名到内容,都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反诈题材电影,而是通过一起针对听障群体的房产骗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平时较少关注的无声世界。影片主角李淇出身聋人家庭,却拥有正常的听力,这种身份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他既游离于聋人群体之外,又无法完全融入健听社会,这种微妙的位置让他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也为他后来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演员的表演克制而真实,没有过度煽情,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李淇这个角色尤其复杂,他最初接手案件的动机并不纯粹,甚至带着几分利用聋人弱势地位谋取利益的算计。但随着剧情推进,当他亲眼目睹受害者因信息闭塞、沟通障碍而失去毕生积蓄时,那种愧疚与愤怒交织的情绪逐渐占据了上风。法庭上的高潮戏份,没有靠激烈的言辞取胜,而是通过一段段沉稳有力的手语表达,让正义的声音在沉默中爆发,令人动容。
导演作为院线长片的新锐创作者,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光影掌控力。许多场景中,光线的使用不仅服务于美学,更巧妙地隐喻了“听见”与“被听见”的关系。比如李淇站在玻璃窗前,窗外是喧嚣的城市,窗内却是一片寂静,光影交错之间,仿佛是他内心挣扎的具象化呈现。不过,剧本在某些段落略显套路化,尤其是后半段的反转部分,多少削弱了故事的新鲜感,但整体结构依然完整流畅。
真正让这部电影脱颖而出的,是它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影片没有刻意美化聋人群体的生活,也没有将他们塑造成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以平视的角度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尊严。当李淇最终选择为聋人发声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英雄主义的胜利,而是一个普通人良知觉醒后的必然选择。这种朴素却坚定的力量,或许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