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罗格河》作为一部恐怖片,在观影体验上确实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质。影片以莫拉携带父亲骨灰前往罗格河畔安葬为起点,构建了一个看似宁静却逐渐崩坏的心理空间。导演Jourdan McClure通过幽闭的木屋、阴郁的自然景观与碎片化的叙事节奏,试图营造一种“平静中的撕裂感”——当女主角因车辆失踪而被迫接受陌生人帮助时,镜头语言始终游走于善意与恶意之间,这种模糊性成为前半段的主要张力来源。
米歇尔·佩吉的表演可圈可点,她将角色从迷茫到崩溃的状态拆解得颇具层次:攥紧骨灰盒时的指节发白、面对陌生屋主时强作镇定的颤抖声线,这些细节让角色的脆弱感极具说服力。但影片后半段转向直白的暴力折磨场景时,反而削弱了前期积累的心理压迫——当痛苦沦为单纯的生理刺激,恐惧便失去了回甘的空间。迈克尔·鲁克饰演的神秘屋主虽自带《行尸走肉》式的硬汉气质,但其角色动机的单薄处理,使得人物关系始终悬浮于逻辑链条之外。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在结构上刻意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边界。那些反复出现的河流意象、扭曲的树木倒影,本可成为探讨创伤记忆的隐喻载体,却被突如其来的血腥场面打断。这种叙事策略上的失衡,导致主题表达始终徘徊在心理惊悚与肉体摧残之间,最终未能完成从“疼痛”到“苦痛”的升华——正如某位观众所言,“当折磨失去意义,恐惧便沦为廉价的感官游戏”。
相较于传统恐怖片依赖Jump Scare的套路,《罗格河》更像一场缓慢溃烂的伤口。它或许缺乏令人屏息的高潮时刻,但那种黏稠的窒息感仍会在观影后许久萦绕不散,尤其是对偏好精神压迫而非视觉冲击的观众而言,这片浑浊的人性之河终究会留下几道难以抹除的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