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灯光渐暗,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被中秋月色般的柔光笼罩,2012海峡梨园情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以一曲《京韵》拉开帷幕。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的演奏如潮水般涌来,京胡与弦乐在空气中交织出一种奇妙的张力——既有京剧的高亢激越,又裹挟着交响乐的深沉厚重。指挥家范焘的手势如行云流水,将两种艺术语言糅合得天衣无缝,仿佛在诉说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寓言。
关栋天一袭长衫登台,演唱《四时颂·秋》时,他的嗓音如古琴般苍劲温润,每个拖腔都带着书法笔锋转折的韵味。与他搭档的管波则以荀派花旦的灵动诠释《夏》,眼波流转间,交响乐竟也生出几分娇俏。最令人动容的是魏海敏与张馨月联袂演绎的《梅香曲》,两位梅派传人的声音如同双生梅花,在交响乐烘托下愈发清冽幽香。老艺术家李宝春担任主持,他那句“从福建到台北再回到北京,这是两岸戏迷一年一度的约定”让现场泛起会心掌声,戏台上的团圆比月饼更甜。
这场音乐会的叙事结构堪称精妙:上半场以传统名曲《夜深沉》《春江花月夜》铺陈底色,下半场通过新创组歌《四俊杰》展现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当压轴曲目《翰墨京韵》响起时,书法家舒展的草书投影随着音乐游走,演员们以肢体为笔墨,在交响乐织就的宣纸上泼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这种诗、书、乐三位一体的表达,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鲜活流动的生命体。
散场后走在秋夜微凉的长安街上,耳边仍回荡着京胡与圆号的对话。这场音乐会像一封用五线谱写就的家书,既承袭了百年梨园的风骨,又大胆叩击现代审美的门扉。当看到白发戏迷与年轻观众同声喝彩时,忽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让古老的美酒装入新的陶罐,而那醇香自会穿越岁月,在某个中秋月圆夜与你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