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冢本晋也的镜头对准菲律宾丛林里溃逃的日本士兵时,《野火》便超越了普通战争片的范畴,成为一把剖开人性肌理的手术刀。影片以二战末期菲律宾战场为背景,改编自大冈升平同名小说,用潮湿闷热的影像语言复刻了败军之际的生存困境——士兵们拖着枯槁身躯在荒野求生,盐巴成为比子弹更珍贵的硬通货,而田村的悲剧命运早在开场便埋下伏笔。
导演冢本晋也亲自饰演的主角田村,堪称近年影坛最具冲击力的战争角色塑造。这个被战争异化的军人,在丛林与沼泽间挣扎时,瞳孔中反复映出两种火焰:一边是炮火焚烧的死亡隐喻,另一边是菲律宾村庄炊烟袅袅的生机象征。当田村最终倒在追寻炊烟的荒野上,那句“我也想知道正常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啊”的呢喃,恰似对帝国主义战争最锋利的控诉——它不仅摧毁肉体,更剥夺了人作为“人”的基本认知。
影片的叙事结构犹如战场迷雾,采用非线性剪辑将田村的逃亡经历拆解成意识流片段。这种手法虽让部分观众感到困惑,却精准传递了战争中人类理性的崩坏过程。值得玩味的是,全片始终未将镜头对准菲律宾民众的主体视角,那个在破败教堂被误杀的女人成为殖民者创伤记忆的缩影,却也暴露出创作者在反思立场上的局限。
从1959年市川昆版本到冢本晋也的重新诠释,《野火》的影视化历程本身构成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新版强化了哲学思辨色彩,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士兵面部神经质的抽搐,配合中川雅也等人极具张力的表演,将饥饿、疾病与道德沦丧的过程拍出了生理痛感。当银幕被腐烂尸体与疯狂眼神填满时,所谓“帝国荣耀”的虚妄说辞,在原始生存本能面前显得格外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