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去年在马伦巴》并非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观影体验,而更像是一次踏入记忆迷宫的旅程。走出影院时,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并非某个具体情节,而是那些如影随形的走廊、镜面与雕塑,它们仿佛拥有生命,在黑白宽屏上织就一张关于时间与现实的复杂网络。
影片以一座豪华酒店为舞台,男人X与女人A的对话重复、交错,甚至自我矛盾。他坚称两人曾在此地约定私奔,而她起初全然否认,最终却在反复的言语浸润中露出动摇的神色。这种叙事上的暧昧性被推向极致——观众无法确定哪一句是真相,哪一句是幻想,甚至连角色自身也游走于记忆与虚构之间。导演阿伦·雷乃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这种不确定性凝固成一种独特的美学:对称构图下的空旷大厅、无尽延伸的阶梯、以及始终沉默的管家与宾客,共同构建了一个剥离了情感温度的空间。
演员的表演同样服务于这一目的。德菲因·塞里格饰演的女人A像一尊精致的人偶,她的面部表情极少外露情绪,唯有眼神在细微处颤动,暗示内心挣扎。而男演员的独白则如同机械运转般精准,每一个“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复述都像是对记忆的强制性镌刻。这种表演方式或许显得疏离,却恰好契合了影片对“真实”的质疑——当语言可以如此轻易地重塑过去,肉体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视觉结构暗含玄机。镜子频繁出现,既映射角色的多重身份,也撕裂了空间的统一性;几何图案的地毯与壁纸形成视觉压迫,仿佛隐喻着人类困于理性框架内的宿命。这些元素与罗布-格里耶笔下碎片化的台词相呼应,彻底颠覆了线性叙事的传统。有人将其解读为爱情寓言,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电影本体的革命,但或许正如创作者所言,它真正的魅力在于拒绝被定义。
作为观者,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实验性手法带来的眩晕感。前半段的冗长对话几乎让我感到倦怠,但随着重复场景的叠加,一种奇妙的沉浸感逐渐浮现——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是否也被植入了某种程序,就像女人A一样,分不清哪些是原生认知,哪些是他人灌输的幻象。这或许正是导演的意图:让观众亲身体验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崩塌,从而反思所谓“真实”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