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亮起,《妈妈加我等于十》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将单亲家庭的生存困境与母子羁绊揉进琐碎日常。佑佑那双懵懂的眼睛,成了撕开都市生活华丽表象的利器——阿嬷的突然离世像一场无声的飓风,卷走了孩童熟悉的世界,也迫使这对母子在台北的陌生角落里重新学习如何呼吸。
白润音饰演的佑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在按摩馆里奔跑打闹,把客人的抱怨当成游戏背景音乐,用蜡笔在墙角画出属于孩子的密码。这些看似顽劣的举动,实则是失去安全感后的本能挣扎。何子华扮演的母亲安琪,则在生活的夹缝中艰难维持着平衡。她既要应对工作场所因孩子出现引发的混乱,又要消化儿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恐惧与思念。当店经理皱眉时,她下意识将佑佑往身后藏的动作,比任何台词都更精准地诠释了母爱的笨拙与倔强。
导演苏皇铭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反而让故事如溪水般自然流淌。搬家、转学、经济压力这些现实难题,在孩童视角下呈现出荒诞又心酸的模样。佑佑数着日历等待母亲兑现承诺的场景,让人想起童年特有的时间感知——以为长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却不知成人世界的重负早已压弯了他们的脊梁。影片最动人的时刻,往往藏在那些未被言说的沉默里:母子俩蜷缩在临时住所的夜晚,路灯透过窗户在他们身上投下摇晃的光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提醒这份相依为命的重量。
尽管豆瓣6.9分的评价透露出观众对平淡叙事的审美疲劳,但正是这种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让电影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当最后佑佑终于学会在陌生环境里找到立足之地,当他画出的第一个朋友不再是想象中的玩伴而是现实中的某个人,我们忽然明白:成长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蜕变,而是在无数个弄丢又找回自己的瞬间完成的漫长告别。这部电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曾在生活泥沼中踉跄前行的灵魂,也告诉我们,所谓亲情,不过是两个人互相成为对方扎根的土地,哪怕土壤贫瘠,也要开出倔强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