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福建“三月三”特别节目以综艺形式铺展民族叙事,像一幅织锦,把畲族、汉族、新疆各族等多元文化一梭一梭织进同一片天光里。开场舞蹈《凤来畲起三月三》瞬间将人拉进节日的热浪:两岸舞者身着盛装,裙摆翻飞间凤凰图腾若隐若现,肢体语言无需翻译,已传递出共通的欢欣。这种默契贯穿整场,比如台湾学生跳起《泰雅丰收情》,福安小朋友捧着“福”字穿过舞台赠予他们——没有台词设计,孩童眼中的光与台下自发响起的掌声,成了最真实的情感注脚。
表演者们并未刻意炫技,而是让技艺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情景武术《中华精气神》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背景屏幕切换着福安山水与畲乡古厝,武者腾跃时仿佛从土地里长出的精魂;《畲家婚嫁》则用红盖头、对歌等细节勾勒民俗肌理,新娘抛绣球的互动环节,观众席笑声与祝福声交织成网,让仪式感落地为可触摸的温情。更惊喜的是《达坂城的姑娘》,新疆学子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共舞,旋转的艾德莱斯绸与福建茶山意象在镜头里碰撞,打破地域隔阂,印证艺术确能成为超越语言的对话。
节目聪明地避开了说教,转而用故事串起星辰般的文化碎片。《一位西藏姑娘的故事》短片中,女孩讲述家族手工艺传承的困境与突围,镜头扫过她指尖的老茧与年轻的脸庞,无需旁白已让人眼眶发热;《三创促三交》则记录青年用电商推广畲族银饰的创新实践,传统与现代的博弈在十分钟里跌宕起伏。这些叙事如春雨润物,悄然呼应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核。
散场后回味最深的是“共同”二字的重量。无论是闽南语《爱拼才会赢》被新疆乐队唱出别样豪迈,还是台湾少数民族舞步与畲族民谣共振,节目始终在证明: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人们共同创造的当下。当最后全体演员合唱《龙文》时,汉服、藏袍、畲族凤凰装在同一方舞台流动,突然懂了何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场春日里的盛会,早把答案写进了每个人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