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国学公开课2021》的灯光亮起,屏幕里流淌的不仅是文化的温度,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实的精神对话。作为一档以“综艺”为外壳的文化节目,它没有刻意追求娱乐化的喧嚣,而是用沉静的力量将观众拉回对“孝”“善”“忠”这些古老命题的思考中——这种反差感,恰是节目最动人的底色。
节目以“百善孝为先”为核心,通过四段访谈与三段名家寄语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将抽象的国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访谈部分没有停留在说教层面,而是让讲述者用生活化的语言拆解“孝”的现代意义:从乡愁记忆里的年俗坚守,到疫情下普通人对家庭责任的重新理解,每一个案例都像一把钥匙,打开观众心底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而名家寄语环节,则通过艺术化的表达为内容注入厚度。老艺术家们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诵读经典片段时,镜头扫过台下专注的观众,这种“台上讲、台下听”的互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场域。
叙事上,节目摒弃了复杂的脚本设计,转而采用“课堂+故事”的双轨模式。前半段以“公开课”形式梳理国学脉络,后半段则用纪录片式的片段还原文化场景。比如在探讨“记住乡愁”主题时,镜头跟随一位民俗学者回到乡村,记录他整理老物件、修复传统仪式的过程。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保持了知识传播的严谨性,又通过真实场景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尤其当镜头定格在学者抚摸褪色春联的瞬间,画面无需旁白,便已道尽“文化传承”四个字的重量。
表演层面,虽然没有明星云集的阵容,但每一位参与者都展现出对文化的虔诚。主持人语速平缓如溪流,引导话题时不疾不徐;受访者谈及动情处时的哽咽,或是回忆童年时眼角的笑意,都让节目充满了人情味。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轻志愿者分享照顾孤寡老人的经历,她提到“孝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把对方的需求放在心上”——这句朴素的话,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能诠释“百善孝为先”的内涵。
整台节目最珍贵的,是它始终站在时代语境中解读传统。无论是抗疫背景下对“健康中国”的探讨,还是通过诗意中国单元展现的古典文学之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国学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只是需要被重新唤醒,并与当下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当最后一幕全体嘉宾合唱改编自《诗经》的歌曲时,屏幕上闪过“创新不泥古,继承不离宗”的字幕,这一刻,文化的生命力有了具象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