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延续了前两季的热度,但在创新与平衡上却引发了不少争议。节目以诗词为核心,通过选手比拼、专家点评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整体氛围依旧充满诗意与人文情怀。董卿的主持依然沉稳大气,康震等嘉宾的解读也保持了专业水准,为观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诗词赏析。然而,这一季在叙事结构和选手安排上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不少观众反映,本季节目中“老面孔”过多,陈更、彭敏等资深选手频繁亮相,虽然他们的诗词储备量惊人,表现也十分出色,但长期占据擂台多少让人感到审美疲劳。新选手的加入本应是亮点,可在镜头分配和机会均等方面显得不足,导致竞争公平性受到质疑。此外,部分环节设计略显拖沓,如过多的才艺展示插入,冲淡了纯粹的答题竞技感,甚至被批评为“狗尾续貂”,偏离了诗词主题。
制作层面,政治性宣传与娱乐化尝试之间的平衡也有待商榷。例如,康震老师对主席诗词的过度强调,以及剪纸、木雕等非相关才艺的穿插,让节目有时更像是一场文化汇演而非纯粹的诗词较量。剪辑方面,人物采访篇幅过长,影响了节奏流畅度,削弱了比赛本身的紧张感。
尽管存在这些瑕疵,《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依然不失为一档有深度的文化节目。它成功地将古典诗词带入大众视野,激发了全民读诗、品诗的热情。对于真正的诗词爱好者来说,那些闪光的瞬间——一句精妙的解析、一段动人的朗诵,仍然足以让人动容。希望未来节目能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同时,找到更贴近时代脉搏的表达方式,让千年诗意真正融入当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