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银幕上黄沙与硝烟交织的北非边境展开时,《救赎之日》确实带来了片刻惊艳。开篇那个被反复称道的长镜头,通过风沙巧妙衔接的场景调度,让观众误以为即将见证一部具有《1917》式战争质感的作品。然而这份期待在影片进行到二十分钟时就开始急速坠落,导演希罕·哈吉似乎把全部创作激情都耗费在了开场戏份,后续将原本完整的长镜头剪碎成男主角布拉德的回忆片段,这种自毁式的剪辑手法,让整部电影从视觉结构到叙事逻辑都出现了难以修复的断裂。
加里·杜尔丹饰演的前海军陆战队员本应是灵魂人物,但角色塑造却始终漂浮在表层。当他穿越边境线营救被极端组织绑架的妻子时,观众看不到军人应有的战术素养,反而更像是一个被愤怒驱使的莽夫。赛琳达·斯万饰演的考古学家更沦为功能性符号,她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触发丈夫的英雄行为,至于角色本身对考古事业的热忱或文化反思,都在程式化的绑架戏码中消散无形。配角群像同样单薄得令人困惑,那些突然出现的情报人员、身份不明的当地向导,仿佛都是编剧为了推进剧情而强行推上舞台的提线木偶。
作为动作类型片,本该成为亮点的战斗场面却暴露出制作层面的致命缺陷。沙漠追击战中的枪械交锋缺乏真实感,近身格斗的剪辑节奏混乱,甚至不如游戏过场动画来得流畅。更致命的是剧情内核的空洞,当编剧试图用“跨国救援”包裹政治阴谋时,既没有展现出人性挣扎的深度,又未能构建起悬疑迭起的谍战张力。那些关于中东局势的台词,最终都变成了悬浮于现实之上的概念空谈。
最令人惋惜的是影片对“救赎”主题的浪费。布拉德从战场英雄到平民丈夫的身份转变本可深挖心理创伤,但所有关乎内心挣扎的段落都被简化为皱眉凝视远方的特写。人质解救成功后那个生硬的拥抱,与其说是情感爆发,不如说是完成任务的例行公事。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才惊觉这场耗时九十九分钟的救赎之旅,既没有完成角色的精神涅槃,也未能叩击观者的心灵深处。或许这部电影最大的启示在于:并非所有冠以“救赎”之名的故事,都能承载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