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在《百家讲坛:读〈史记〉说比干》这档节目中,王立群教授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与独特的叙事视角,将商朝贤臣比干的生平事迹与精神遗产娓娓道来。作为一档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讲座类综艺,节目并未追求戏剧化的演绎或炫目的视听效果,而是回归学术本身,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与生动的语言表达,让观众在平实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魅力。
王立群教授的讲述风格沉稳而不失灵动,他善于从《史记》的文本细节切入,结合历代学者对“比干之死”的争议,逐步勾勒出这位忠臣形象的经典化过程。例如,他提到比干因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壮烈之举,不仅成为儒家推崇的“仁人志士”典范,更在后世被赋予神话色彩,被民间尊为文曲星、文财神,象征公平与正义。这种从史实到文化符号的延伸解读,既展现了比干形象的多维性,也揭示了历史记忆如何被不同时代重构。不过,有观众认为节目在个人见解的输出上稍显克制,更多是对史书记载的复述与梳理,缺乏更具突破性的批判视角,但这也符合其作为大众科普节目的定位。
节目结构围绕“比干之死”与“形象经典化”两大主题展开,逻辑清晰且层次分明。开篇即以“比干为何成为商纣王时期第一个被处死的王室成员”设问,引出对其身份背景的剖析;继而通过对比《史记》与其他文献的记载差异,探讨其死亡背后的政治意义;最终落脚于这一事件如何被历代统治者与文人不断诠释,成为中华文化中忠君爱国的精神图腾。尽管全片仅有两集,篇幅有限,但叙事节奏紧凑,信息密度较高,尤其适合对先秦历史感兴趣的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在还原历史场景时,虽未采用角色扮演或特效重现,却通过王立群教授极具画面感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殷商末年的朝歌城阙。他提及比干庙、墓及祠堂等遗迹至今犹存,并以全球华人纪念比干的盛况收尾,既呼应了主题,也升华了文化传承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