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坐在屏幕前看《多彩中国话》时,总被一种鲜活的烟火气包围。这档由湖南经视联合五省电视台打造的方言综艺,不像传统文化节目那样正襟危坐,反而像街坊闲聊般热热闹闹地把方言的魅力揉进了游戏与竞答里。汪涵和马可的主持风格带着湘式幽默,偶尔蹦出的“塑料方言”梗能让现场笑成一团,却又在不经意间带出方言背后的地域性格——比如湖北嘉宾用汉腔念绕口令时的爽利,河南选手在情景题里还原豫剧念白的韵味,都让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方言里藏着这么多生活的褶皱。
节目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笑声里的文化肌理。当镜头扫过87位方言发言人组成的方阵,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用各自的乡音回应主持人的提问时,语言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变成了有温度的记忆载体。有一期请来徽州老艺人用方言讲古,老人颤巍巍地模仿旧时商贩的叫卖声,屏幕上立刻弹出实时互动的弹幕,天南地北的观众都在刷自己家乡的类似发音,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人眼眶发热。专家们的点评也恰到好处,从“皮皮强”这样的俚语考据到“搞么得”的语法解析,既专业又接地气,把语言学知识变成了有趣的故事。
叙事结构上,节目采用“1+6”模式让明星与本土艺人组队竞技,电影配音题里给经典影片配方言台词的设计尤其巧妙。看着演员们用南昌话演绎《无间道》的名场面,或是拿河北梆子腔配《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荒诞感中竟透出奇妙的和谐。这种混搭不仅制造了笑点,更直观展示了方言的表现力——它能承载任何情感,适配任何故事,只是需要被听见的机会。
六个省份的方言在同一舞台上碰撞,既有“能言善道”的唇枪舌剑,也有“同心共语”的文化认同。当最后所有嘉宾用各自方言合唱《茉莉花》时,那些或软糯或铿锵的声调交织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多彩”二字的真谛。这档节目没有宏大的叙事野心,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每一种方言都是文化的基因,而守护这些声音,就是在守护我们身份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