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观影《钱学森》,内心始终被一种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所裹挟。影片以传记片特有的厚重笔触,勾勒出这位“中国航天之父”跨越重洋、矢志报国的传奇一生,既展现了科学家的理性光辉,更涌动着理想主义者的滚烫热血。
陈坤的表演堪称全片基石。他并未刻意模仿公众记忆中的钱学森形象,而是通过内敛的眼神与克制的肢体语言,诠释了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家国情怀的交织。无论是青年时期在加州理工学院黑板前写满公式的锋芒毕露,还是归国受阻时面对当局威胁的隐忍坚毅,抑或是戈壁滩上凝视导弹升空时眼角颤动的泪光,都将人物从“神坛”拉回人间,让观众触摸到一位真实可感的灵魂——既有仰望星空的远大抱负,亦存眷恋故土的赤子之心。张雨绮饰演的蒋英则如同一条柔韧的丝线,将硬朗的科研叙事编织出温情脉络。她放弃舞台追随丈夫扎根荒漠的选择,恰是对“国之大家”最生动的注解。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编年史与主题并行的方式,巧妙串联起求学、困局、归途、铸剑四大篇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回国之战”的刻画:美方特工步步紧逼的压迫感与钱学森一家辗转抗争的惊险交织,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而当镜头切换至西北基地,漫天黄沙中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数据的场面,又以朴素的真实直击人心。这种虚实相间的剪辑手法,使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轨迹自然融合。
电影最动人的力量源于对信仰的具象化表达。当银幕上出现钱学森在发射失败后对团队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这句台词时,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印证了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共鸣。它超越了简单的爱国口号,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密码——将个人才华熔铸于民族复兴的炉火之中,方能成就真正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