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指尖划过屏幕,沉浸在《一平方米》的暖色光影中时,很难不被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触动。作为《朗读者》第三季全媒体矩阵中的创新样态,这档新媒体特别节目没有延续传统综艺的舞台逻辑,而是将镜头对准24小时开放的朗读亭——那个仅容一人转身的方寸空间,竟成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棱镜,折射出无数普通人对文字最本真的渴望。
节目最动人的力量,源自它对“真实”近乎执拗的追求。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地同步开启的72小时直播里,镜头没有过滤掉朗读者踏入亭时的局促与紧张:有攥着皱巴巴信纸的母亲,指尖微微发颤;有穿着工装的建筑工人,在朗读前反复调整站姿;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念到“少年强则国强”时突然挺直腰板,声音清脆得能敲碎玻璃……这些未经修饰的瞬间,让观众看见的不是表演者,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文字中袒露真心。当一位援鄂医生读着患者康复后寄来的感谢信,泪水无声滑落脸颊时,弹幕里飘过的“原来这才是最有力量的语言”,恰是对节目最好的注解。
叙事结构上,节目巧妙地用“时间线”串起散落的情感珍珠。从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朗读亭,到深夜最后一位朗读者离去时关闭的灯光,三个昼夜的流转中,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们带着各自的人生故事登场。他们选择的文本或许千差万别——有人诵读《诗经》里的草木之美,有人分享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奋斗的章节,还有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读着自己写的“我的妈妈是护士”——但当这些声音通过直播信号汇聚,竟意外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振。就像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说的:“人的内心被激发、被挖掘、被呈现,这是艺术的力量,艺术的魅力。”而观众在共情中完成的精神升华,正是节目作为“大众自我教育课”的深层价值。
作为总台首个小屏直播内容反输电视大屏的尝试,《一平方米》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更重构了文化传播的路径。那些原本可能淹没在日常琐碎中的故事,因为即时性的直播形态获得了仪式感;而屏幕内外的互动,让“倾听”与“倾诉”形成闭环——当武汉的大学生读完《致橡树》,弹幕里立刻有网友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同名记忆,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恰恰是新媒体时代最珍贵的礼物。正如最后一期播出时网友的留言:“原来我们素未谋面,却早已在文字里相遇。”或许这就是朗读的意义,也是《一平方米》留给我们的长久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