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当指尖划过屏幕,一帧帧浸透泥土气息的画面在眼前流淌,《我们村第二季》像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着乡村的新生。这部纪录片没有宏大的叙事野心,却以细腻的笔触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根”的种子。
摄制组将镜头对准了内蒙古根河的驯鹿牧场、广西涠洲岛的珊瑚礁群、云南元阳的千年梯田等八个地理坐标,但真正让影像鲜活起来的,是那些选择回归土地的年轻人。丁继楠在哈尼族的梯田间架起直播设备,把民族刺绣的纹样织进现代服饰;古木森用无人机监测驯鹿种群,让古老牧歌与数字技术共振;尚勤杰举着画笔改造豫北村庄,斑驳的土墙在他笔下化作跃动的彩虹。这些情节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肌理——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城乡文明的双向奔赴。
相较于第一季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平实记录,本季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策略。一条线索沿着返乡青年的创业轨迹延伸,另一条则追随着旅拍博主的视角,将重庆“百猴过江”的生态奇观、溶洞篮球场的民间智慧收入囊中。这种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含深意:当城市游客带着新奇目光闯入乡村时,他们本身也成了被观察的对象。就像那位记录猴王故事的秀秀,她的镜头既捕捉到杨永六守护猕猴的执着,也在无意间映照出都市人对自然灵性的渴望。
影片最珍贵的品质在于拒绝浪漫化的想象。纸坊村支书邀请画家改造村庄时,镜头诚实地记录下村民最初的疑虑;丁继楠推广农产品遭遇物流困境时,潮湿的包装箱上凝结的水珠都清晰可见。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让人物从符号化的“建设者”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特别是深夜剪辑视频的创作者们,电脑蓝光映在他们布满疲惫却依然明亮的眼睛里,恰似这个时代特有的乡村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