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皖美风味》作为安徽首部聚焦本土美食的文化纪录片,以徽菜为核心,通过12集独立篇章串联起皖北地锅鸡、徽州臭鳜鱼等数十道地域特色菜肴,展现了食物与人文地理的深层联系。导演陈登余团队耗时两年多,走访近20个市县区,记录30多位美食传承者的真实生活,从食材获取到宴饮食用的全过程,既有微观摄影呈现的烹饪细节,也有航拍镜头下的徽派建筑与田间劳作,视觉语言丰富而克制。
影片最动人的力量来自对“人”的刻画。无论是合肥小龙虾摊主凌晨备货的身影,还是金寨吊锅制作时邻里协作的场景,镜头始终以平视的视角捕捉平凡人的烟火气。尤其在《徽州乡味》中,老厨师讲述传统“十八碗”宴席礼仪时,皱纹里藏着对乡土文化的坚守;《烧烤江湖》里年轻摊主改良皖北羊肉汤配方的矛盾与突破,则让美食传承多了时代思辨的色彩。这些真实而不刻意的角色故事,消解了部分观众曾质疑的“摆拍感”,反而在粗粝的生活质感中凸显出生命力。
叙事结构上,每集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设计颇具巧思。《臭味相投》以徽州臭鳜鱼发酵工艺为引,揭示古人应对食材储存的智慧;《虾庐相逢》则借小龙虾夜宵经济,映射城市变迁中的饮食习惯流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同类纪录片常见的碎片化窠臼,也让徽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基因。不过,部分段落因过度追求画面美感而弱化了声音细节,如吴山贡鹅制作过程中缺少环境音烘托,稍显遗憾。
尽管有评论认为该片存在文案重复、滤镜过度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其作为徽文化传播载体的价值。当镜头掠过黄山云雾间的晒秋场景,定格在食客咬下酥脆毛豆腐的瞬间,那些关于土地、时间与记忆的复杂况味,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滋味鲜美”描述。或许正如片中那位守护古法酿酒技艺的老人所言:“味道骗不了人,就像故乡永远在那里。”这或许正是《皖美风味》最真挚的表达——在舌尖上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