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坐在屏幕前看《后厂村历史哥》时,总觉得自己不是在追综艺,倒像是被邻居大哥拉去听他讲村里的新鲜事——没有精心设计的台本,没有刻意拔高的煽情,连镜头都带着点“随便拍拍”的粗粝感,可就是让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往下看。这档聚焦后厂村普通村民生活的综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平凡人的故事拍得比电视剧还动人。
节目里的“主角”们全是素人:开小卖部的王婶、种果树的老刘、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小杨……他们说话带着乡音,动作透着拘谨,面对镜头甚至会紧张地搓手,可一旦聊起自己的生活,眼睛立刻亮得像星星。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期里那位养蜂的老张头,说到去年暴雨冲垮蜂箱时,声音突然就哽了,又赶紧用袖子抹把脸笑着说“没事儿,今年再从头来”。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比任何表演都有感染力——你会跟着他着急,为他揪心,最后又为他的乐观松口气。演员们在节目里根本不像在“演”,更像是把生活原原本本地摊开给你看,连皱纹里都藏着故事。
叙事结构上,节目没搞复杂的时间线或多线并行,就顺着村子的日常走:清晨的集市、午后的树荫、傍晚的广场舞,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里,慢慢串起每个村民的经历。比如第一集开头拍王婶的小卖部,她边理货边念叨“老李头今早又忘带钱”,到了第五集,才通过老李头还钱时的闲聊,补全了他儿子在外打工的近况。这种“草蛇灰线”的小设计,让看似零散的内容有了连贯的温度,就像听村里老人讲故事,东一句西一句,拼起来全是烟火气。
主题表达上,节目最打动人的是对“平凡”的尊重。它没试图挖掘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盯着村民的“小日子”:谁家的果子丰收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和谁因为家长里短闹了别扭又和好了。这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细碎温暖,在镜头下被放大成最珍贵的东西——原来所谓“历史”,从来不是课本上的大事件,而是普通人一天又一天的坚持与热爱。
看完十期节目,手机备忘录里记了不少金句:“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是自己觉得踏实就行”“咱这村儿虽小,可谁家有事都搭把手”。或许这就是《后厂村历史哥》的魅力:它让我们看到,最动人的故事从来都在身边,最珍贵的情感一直都在泥土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