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走出影院时,心中五味杂陈。《黑白迷宫》这部影片像是一杯隔夜的浓茶,初尝尚有余香,细品却满是涩滞。它试图在怀旧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最终却卡在了时代的断层中,既不像纯粹的老派港片那般酣畅淋漓,又未能展现出现代电影应有的精致与深度。
从角色塑造来看,大华饰演的社团大哥无疑是全片最为立体的人物。他眉宇间沉淀的江湖风霜,举手投足间的果决犹疑,将一个身处黑白夹缝中的中年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深夜独酌那场戏,昏黄灯光下他眼神涣散,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仿佛能听见昔日兄弟背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然而其他配角如阿春、高天等人,虽各有特色,却如同被抽去灵魂的提线木偶,更多时候只是剧情推手而非鲜活个体。
叙事结构上,编剧显然想要突破传统黑帮片的套路。“自己人暗杀自己人”的设定本可挖掘出人性深层的挣扎,可惜执行起来力不从心。几条支线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主线周围无法串联。当最终揭晓谜底时,那种本该震撼的反转因为铺垫不足而显得仓促潦草,就像暴雨前闷热的空气突然被一阵穿堂风吹散,空留观众呆立原地。
最令人唏嘘的是影片对时代气质的把握。洪帆教授批评其“像过期的罐头”虽有尖刻,却不无道理。当镜头扫过霓虹闪烁的香港街景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杜琪峰式的冷峻构图?还是麦兆辉特有的宿命感?那些曾经让港片熠熠生辉的元素在此变得斑驳模糊。但必须承认,在某些瞬间仍能触摸到熟悉的港味:比如叉烧在雨巷中挥刀的慢镜头,或是超人临终前那句未说完的遗言,都让人恍惚回到录像厅年代。
主题表达方面,影片不断叩问信任与背叛的边界。当大华发现最亲近的手下竟是幕后黑手时,镜头长久停留在两人对峙的画面上,此刻无声胜有声。这种对人性幽微处的洞察本可升华为深刻哲思,却被后续直白的动作场面冲淡殆尽。或许编导想用“迷宫”隐喻人生的困局,但呈现出来的更像是一座装饰华丽的鬼屋,惊吓过后只剩空洞回响。
总体而言,《黑白迷宫》如同一面蒙尘的镜子,依稀映照出港片黄金时代的轮廓,却也暴露出现今创作的疲态。它提醒我们:经典模式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才能重生,否则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