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超级女声》的舞台上,万玲琳以一头利落短发与清澈眼神亮相,这个被粉丝称为“万岁爷”的女孩,用原创歌曲《睡不着》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当她抱着吉他弹唱时,评委黄绮珊忍不住赞叹“好喜欢你的创作”,而洪涛更直言这首歌“挠到了我心的痒处”。那一刻,观众记住的不仅是她细腻的词曲,更是那份未经雕琢的原始感染力——没有系统学过乐理的她,仅凭对旋律的敏感捕捉,将深夜辗转反侧的情绪编织成音符,这种天赋般的创作直觉,让程式化的选秀舞台多了几分真实的温度。
作为四川传媒学院英语播音专业的学生,万玲琳的表演带着鲜明的反差感。她的嗓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嘹亮型,却擅长用气声与转音营造叙事感,在百强分班赛中演唱《晚安,失眠的我》时,歌词版MV里那些碎片化的夜景镜头与呢喃式吟唱,恰好契合了她作为新生代音乐人的独特审美体系。尽管最终止步全国二十强,但她在比赛中展现的潜力令人印象深刻:从YAMAHA吉他女声全国十二强到超女学院首批正式生,每一次晋级都印证着评委对其“创作生命力”的认可。
节目组显然也注意到了这颗新星。在赛制设计上,像万玲琳这类原创型选手获得了更多展示空间,例如增设“词曲创作加分环节”,让她得以完整呈现《蜜蜂》《骄兵》等代表作。这些作品延续了她一贯的敏锐观察力,尤其是《蜜蜂》中对都市人疏离感的隐喻,通过密集的意象堆叠与节奏变换,构建出极具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不过,竞技舞台的残酷性同样显露无疑:当面对大众评审时,她的小众审美取向与主流市场的适配度成为争议焦点,这也为后续讨论埋下伏笔——究竟该坚持艺术纯粹性,还是适度妥协?
回看当年的比赛录像,最动人的莫过于真实感的流淌。无论是排练室里反复打磨和弦的专注侧影,还是待定席上攥紧话筒的紧张神情,镜头始终聚焦于选手的成长弧光而非戏剧冲突。万玲琳在告别舞台时坦言:“来这里是为了找到同频的人。”如今看来,她确实做到了——那些被《睡不着》触动过的听众,至今仍在网络上分享着深夜单曲循环的感受,这正是优质内容跨越时间的力量。